乙巳(蛇)农历五月二十

±2毫米!合龙精度再升级

发布时间:2025-05-25 发布者:网站管理员 浏览次数: 1161

5月25日,随着最后一块桥面板精准落位,宜来高速柴埠溪特大桥主桥顺利合龙。智能检测公司通过多维度技术创新与精细化过程监控,继江汉特大桥之后,再次实现了毫米级误差合龙。

施工监控是斜拉桥施工中保障结构安全、控制施工质量的核心技术手段,其作用贯穿施工至运营的全生命周期。面对这座“高、宽、重、险、特”的桥梁,团队用34个月啃下了硬骨头,将钢主梁对接误差严控在±2毫米内,远超规范要求。


天堑之上的“超级工程”:难在哪?

作为宜来高速的关键控制性工程,柴埠溪特大桥的“特殊”构造大大提高了施工监控的难度。


桥面“最宽”:主跨480米,桥面宽44.5米,是世界在建最宽双边工字钢组合梁斜拉桥,采用不对称截面设计,对结构受力、主梁线形、上下游高差控制提出严苛要求。

塔高梁“重”:全桥钢主梁总重16500多吨,在有限的截面高度下,主梁截面内力在组合作用下逼近极限值,理论计算和现场控制难度飙升。

温度历“险”:桥址深嵌柴埠溪大峡谷V型河谷,谷底与桥面高差近300米,索梁温差、板梁温差引起结构温度效应显著,无法回避的温度影响让实测数据如“雾里看花”。

“同层”创新:省内首次实现高速与省道在同桥面共建,同步满足两种交通荷载需求,增加宽度也增加了难度,不同的工艺考验了监控的“手艺”。



毫米级合龙的“技术关”:怎么破?

为实现高精度合龙,监控团队构建了一套“技术组合拳”。


1. 全过程“监测-分析-反馈”闭环

团队将控制关口前移至制造阶段,采用全过程自适应几何控制法,通过实时采集制造、安装误差数据,建立包含斜拉索索力、桥塔偏位、主梁线形的多参数协同控制网络,若发现下一节段“跑偏”,立即启动“预测-修正”模式,利用螺栓孔群间隙调整至理论轨迹,确保力学状态与设计目标“严丝合缝”。

2.“相对匹配法”抵御环境干扰

桥址位于柴埠溪大峡谷V型河谷中央,温度变化剧烈,昼夜温差最大达20多度。索、梁温差变化使主梁实测绝对高程与理论高程大大偏离。针对峡谷温差导致的绝对高程数据“失真”,团队采用“相对匹配法”:建立相邻梁段特征点的高程差与转角映射模型,将制造阶段预设的梁段角度关系转化为可测的相对高程参数。这一方法如同给主梁装了“自适应平衡仪”,最大限度抵消横风振动、温度变化等干扰,确保线形始终“走在理论轨迹上”。

3.“对角异侧自平衡合龙法”首秀

合龙阶段,团队首次应用“对角异侧自平衡合龙法”。不依赖传统配重,通过顶推与桥面吊机卸载实现结构自平衡,既提升合龙效率,又优化结构受力,真正实现合龙段“无应力状态”对接,让合龙段2880枚高强螺栓与合龙段钢主梁孔位完成毫米级啮合。



从汉江到柴埠溪:如何“接力升级”?

这支以毫米级精度守护桥梁安全的技术团队,早已在京港澳汉江特大桥的施工监控中崭露头角。面对比汉江特大桥更复杂的超宽桥面、塔高梁重、索梁温差等挑战,团队将汉江项目积累的线形控制经验与柴埠溪的特殊结构深度融合——从“相对匹配法”破解温差干扰,到“对角异侧自平衡合龙法”实现无配重合龙,每一项创新都带着“毫米级精度”的技术烙印。


“汉江让我们掌握了精准控制的方法论,柴埠溪则让我们突破了受力环境的边界线。”赖敏芝坦言,数百次调整预测模型、上千组数据校准,最终将钢主梁对接误差锁死在±2毫米内——这不仅是数字的胜利,更是技术团队用“匠心+创新”为行业竖起的坚实守护。


如今,智能检测公司施工监控团队正带着汉江与柴埠溪的双重经验,向更大跨径、更复杂结构的桥梁监控发起新挑战。


027-84889488

全国服务热线 7X24小时服务

关注公众号

Copyright©交投智能检测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: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四新大道子期路湖北国展中心东塔20楼
公网安备:42010502001177号 ICP备案号: 鄂ICP备17002286号